本报讯(记者 陈强)研发搭载“氢动力”的智能狗,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企业只用了100天!一款会奔跑、跳跃的“氢能汪”近日亮相,相比“电动同伴”,学会“氢功”的它续航时间更长、低温性能更好,非常适合执行长时间、高强度的户外任务。
“氢能汪”来自园区内两家企业的深度合作——由北京工业大学氢能研究院(大兴)孵化的海厚泰负责机械设计、软件控制;氢冉新能源负责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。目前,两家企业正合力提升“氢能汪”的载重能力和智能化水平。
海厚泰硬件负责人郭文广说,今年4月,“电动汪”团队有了研发“氢能汪”的想法,可是园区里研究燃料电池的企业不少,找谁合作最合适呢?
园区运营商兴创公司当起了“红娘”,带着郭文广直奔氢冉新能源。原因很简单:氢冉的固态储氢材料足够安全稳定,产品卖到了江苏、浙江、重庆,在园区里还推广了氢能巡逻车,正在努力探索更多应用场景、寻找优质合作伙伴。
更重要的是,两家公司的团队都在园区的“摩天工厂”里搞研发。“摩天工厂”可以满足企业办公、研发以及小试需求,1.6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,只占地1400平方米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,企业就能享受到更低的用地成本,特别适合海厚泰、氢冉这类资金有限但发展速度很快的企业。
当上下楼变成上下游,这场“双向奔赴”的深度合作成功“提速”。“我们只谈了10分钟就达成了合作意向。”氢冉新能源总经理杨凯说,“遇到技术难点,工程师30秒就能到海厚泰的实验室。”从研发到实现小规模量产的100天里,两家公司的团队还实现了合署办公,常常加班到深夜。
郭文广很喜欢在“摩天工厂”6层露台测试“氢能汪”。远处是交织的路网、繁忙的物流基地;近一点的是日加氢量4.8吨的加氢站、涉氢测试平台、氢能领域龙头企业“亿华通”的发动机车间;楼下是北京少见的全涉氢甲类厂房、国家氢能源汽车检验检测中心……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。“在我眼中,这些都是应用场景、合作伙伴。”郭文广说。
杨凯也很喜欢6层露台。他说:“对园区整体发展而言,上下游企业更加集中,意味着合作的机会更多、效率更高。”通过兴创公司的介绍,氢冉新能源还和“摩天工厂”3楼的一家企业合作推出了氢能无人驾驶送货车。
短短几年时间,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注册入区企业已达237家,通过创业孵化、人力资源、科技金融、中介咨询、产业对外交流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多个服务平台,正全力为园区企业达成上下游合作“提速”。
现场特写
实验室里的行军床
记者走进海厚泰公司,眼前出现这样一幕:人工草皮上,两只“氢能汪”正做着俯卧撑,旋即又追逐奔跑起来。颇为有趣的是,一旁竟摆放着家里宠物狗用的毛绒狗窝、不锈钢饭盆和饮水器……
“研发团队把‘氢能汪’当宠物养,朝夕相处。”硬件负责人郭文广笑着解释。然而,紧挨着温馨狗窝的,是几张折叠整齐的行军床,无声诉说着另一面的故事——尽管公司提供了免费住房,但在项目攻坚的关键阶段,实验室就是家。
这家刚刚成立半年多的公司,与北工大、北邮等多所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,汇聚了一大批年轻力量。郭文广的徒弟范泽暄和杨育斌,就是来自高校的实习生。两人一身休闲装,性格内敛,但一聊起“氢能汪”,眼睛立刻亮了,“智能机器人、氢能,都是前沿科技,来这儿值了!”
现场,对机械与智能算法着迷的范泽暄蹲下身,伸手轻挡行进中的“氢能汪”去路,“测试它的平衡性,这对四足机器人至关重要。”杨育斌推推眼镜,与师父郭文广一起,牢牢锁定屏幕上跳动的数据。
墙角那几张行军床,正是“100天让智能狗学会‘氢功’”最沉默的见证者。多少个日夜,师徒三人和同事们接力鏖战:一人调试累了,和衣在行军床上短暂小憩,另一人立刻顶上。那些薄薄的床垫承载过多少疲惫,又多少次被匆匆压平?床铺的褶皱里,仿佛还残留着未尽的讨论与待解的难题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配资炒股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